首页 SEO内容详情

老年不幸的李世济简介(李世济为什么有争议评价)

2024-03-27 65 网站首席编辑
李世济曾屡受指责,今天的观众应怎样理解和求证前人的个人评论?-今日头条

李世济是京剧程派旦角艺术创始人程砚秋的义女,新时期以来,所演出的剧目呈现出新面貌,她是京剧程派艺术的杰出传人。2016年5月8日在京病逝病,享年83岁。

李世济生前,其对程派剧目整理和表演艺术的改革曾饱受争议。著名学者、京剧评论家吴小如不点名地指责其“贩卖私货”,程砚秋之子程永江则在《我的父亲程砚秋》一书中指责她不遵祖矩。现今,有些没有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也在发文对李世济在程派艺术发展史上作用和地位进行参与评论。

程砚秋与李世济

我没眼福,没能赶上程砚秋的时代和新艳秋,赵荣琛,王吟秋盛年时期,正所谓“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当年有一个事实不能忽视:李世济演出的《锁麟囊》广受欢迎,即便是一些不喜欢京剧的青年人。

因此,与我情况相似的人,如果对于上述有关问题有参与讨论的意愿,首先应该是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的著述言谈中去寻找线索,经过全面梳理、对比、分析后,做出符合、或至少是接近实际的结论性意见,要做到言必有据。尤其是对于前人具有客观性的结论应予尊重,对于伶党和捧角的人的言论要注意鉴别。

以下摘录胡金兆在《京剧大师——程砚秋》(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一书中有关李世济的评论内容,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胡文对李世济的评论不能算高,给人有“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之感,请读者予以注意。

李世济是程派第二代传人中,年纪较轻的。现在才七十出头。她酷爱程派,少年时曾得程砚秋的指点,但程希望她努力求学,当好医生(她是医学院学生),不要下海唱戏,故只收为义女,不肯收为弟子。但后来她为了酷爱的程派艺术,还是毅然弃学从艺,与她当年一起学程专工场面、也是大学生的唐在圻(胡琴)、熊承旭(二胡)形成优秀的艺术组合,50年代在北京正式当了职业演员,后来参加了以马连良等人为首的北京京剧团,很受扶携,马先生曾与她合演过《三娘教子》等。作为大师兄的赵荣琛也尽力给予帮助,给她说了《金锁记》等不少戏。

“文革”后,她离开了北京市,到了中国京剧院,埋头于加工整理演出程派名剧。

1979年,李世济冲破禁令贴演了《锁麟囊》,打破此剧被无理禁锢多年的枷锁,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也可以说,使一直为此事愤愤不平的程砚秋先生在九泉之下得到慰藉——真正的优美的艺术是压制不住的。她还整理加工了《文姬归汉》《英台抗婚》《金锁记》《朱痕记》《梅妃》等程派名剧。

她在60年代还从豫剧中移植了《陈三两》,使用了程腔,已存在了40年,并下传给学生。她也有些弟子,有的先从李文敏等人学习,后又转到她帐下。

今新艳秋已九旬开外,赵荣琛、王吟秋已作古,李蔷华年事已高,一向为人低调,只在上海教教戏,在程派第二代传人中,只利下她还苦撑着。不过她的艺术所得,要逊于新、赵、王三位,但毕竟为传播程派艺术而尽力。


胡金兆,编审,1934年生,浙江绍兴人。自1956年任《戏剧报》戏曲编辑起,从事编辑工作近半个世纪。数十年来,笔耕不断,发表戏曲、红学、文史、民俗、养生、体育等方面的文章几百万字,出版了《程砚秋》、《中国四大名旦》、《活红娘宋长荣》、《儒伶赵荣琛》《中国演剧历程概要》《中国足球沉思录》《百年琉璃厂》及《艺海耕耘录﹣自选文集》。

注:照片素材源自网络

  • 评论列表 (0条)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布评论